當前位置:首頁>>內容
楊梅樹下茯苓壯
湖南日報 發(fā)布時間:2025年01月13日 09:20
湖南日報
2025年01月13日 09:20

  寒冬蕭瑟,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五里沖林下經濟基地,郁郁蔥蔥的楊梅樹排排站立,如衛(wèi)士般守護著“潛伏”于泥土之下的茯苓。

  “這種種植模式,既能有效利用林下空間,保證植被均衡,又能防止水土流失,茯苓采收之后還能給楊梅樹留下有機肥料,節(jié)約成本。”該基地相關負責人吳有清說,“基地每年可產鮮茯苓1.1萬噸,實現產值1.2億元!

  楊梅樹下種茯苓,現已是靖州發(fā)展林下經濟最常見的模式之一。

  靖州擁有林業(yè)用地面積271.1萬畝,占全縣國土面積的81.83%,森林覆蓋率達76.04%,人均活立木擁有量居全省首位。該縣向林下“掘金”,近3年來,林下經濟規(guī)模從24.8萬畝增長到50萬畝以上,產值從25億元增長到55億元,增加值占GDP比重達13.7%。

  解開“繩索”,林下經濟加速奔跑

  “林情是靖州最鮮明的縣情!本钢菝缱宥弊遄灾慰h林業(yè)局黨委書記石昌銀說,“作為林業(yè)大縣,靖州耕地、工業(yè)用地少,發(fā)展特色產業(yè)必須考慮往山上走、往林下走!

  然而,靖州的林下經濟發(fā)展之路,走得并不平坦。

  3年前,靖州和全國多數區(qū)縣一樣,實施的是林地、林木與林下空間的產權一體化模式,林地的所有權和經營權沒有分開,經營主體必須同時獲得林地承包權和所有權,且須具備專業(yè)的林木和林下經濟經營能力,門檻要求高、籌資壓力大、發(fā)展難度大。此等現實問題,成為困住林下經濟發(fā)展手腳的“繩索”。

  改革勢在必行。湖南補天藥業(yè)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羅紅衛(wèi),見證了靖州“首吃螃蟹”的魄力。

  當時,該公司相中渠陽鎮(zhèn)三和村一片林場,計劃在林下種植茯苓等中藥材,但苦于無經營權,只能“望林興嘆”。

  同樣“望林興嘆”的,還有該林場相關負責人吳成田:林木尚未達到砍伐年限,無法變現;有發(fā)展林下經濟的想法,但缺乏技術與資金。

  靖州沖破束縛探索林地改革,制定實施土地(生態(tài)產品)經營權登記管理辦法,將所有權、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離。對林地經營權及其派生的他項權利予以確權登記,明確可在地上、地表和地下分別設立經營權,經營權人持經營權證可進行融資抵押、置換、流轉。

  此舉解了補天藥業(yè)與林場的“兩難”,也解開了將林地、林木與林下空間產權捆綁的繩索,入選中國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。

  沐浴改革東風,湖南補天藥業(yè)股份有限公司在所相中林地建設中藥材基地,對地上部分產出的鐵皮石斛,地表部分產出的金絲皇菊、梔子,地下部分產出的茯苓、黃精、玉竹等經營權進行登記辦證。

  “登記辦證后,我們憑借經營權證獲得銀行1000多萬元貸款!绷_紅衛(wèi)滿心歡喜,他說,基地建成后,可實現年產中藥材1萬噸、產值3億元,直接帶動600余人就業(yè),帶動20多個村集體經濟增收。

  同樣歡喜的,還有吳成田!半p方共建道路,共享噴灌系統(tǒng)、氣象監(jiān)控等設備,不僅降低了成本,林場每年還可增加3至4萬元的租金收入!彼f。

  放開手腳的靖州,加速“奔跑”:林藥、林果、林畜、林禽、林游等林下經濟發(fā)展模式,如雨后春筍般涌現。全國林下經濟示范基地、國家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實踐創(chuàng)新基地等榮譽,紛至沓來。

  全鏈條培育,林下經濟“多點開花”

  “發(fā)展林下經濟是一盤‘大棋’!本钢菝缱宥弊遄灾慰h林業(yè)局黨委書記石昌銀說,“要做強一產、鏈接二產、融合三產,以此留住青山、壯大主體、富裕林農!

  該縣加大招商引資力度,設立2000萬元基金專項用于發(fā)展林下經濟相關產業(yè)。探索開發(fā)林地經營權貸、茯苓貸、楊梅貸等綠色抵押貸款,累計發(fā)放各類貸款3.5億元。探索林業(yè)碳匯,依托全省首個生態(tài)產品價值實現平臺,創(chuàng)新林業(yè)碳票開發(fā)與管理,2024年8月實現我省碳票交易跨省突破。

  因看好靖州林下經濟發(fā)展前景,湖南清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來此落戶,在太陽坪鄉(xiāng)貫堡渡村建設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。

  “地上種植楊梅樹、柑橘樹、油茶樹,地下‘藏’有玉竹、茯苓、黃精等中藥材!痹摴靖笨偨浝硎Y帆說,目前基地實現年產中藥材3000噸,是我省唯一一家獲得“中國中藥GACP中藥材專業(yè)化”授牌的玉竹種植基地。

  林下經濟釋放的“紅利”,遠不止于此。

  靖州推廣“企業(yè)+合作社+基地+林農”的發(fā)展模式,讓林農充分參與林下產業(yè)發(fā)展。通過采取勞務合作、經營權流轉、集體林權入股分紅等形式,林農能夠賺流轉“租金”、掙打工“薪金”、分入股“股金”。

  蔣帆給記者算了一筆賬:基地土地流轉費為每畝地150元,其中100元給村民、50元給村集體,村集體每年還可獲得基地收益5%至8%的分紅。優(yōu)先安排附近村民在基地勞作,一年下來中藥材栽種、施肥、除草、水利灌溉等務工支出超百萬元,且地上所種樹木等收入也歸村民所有……

  “3年前,村集體經營性收入是50多萬元,發(fā)展林下經濟后達到150多萬元,其中林下經濟的收入占比達60%以上。”貫堡渡村黨總支書記、主任向田靜說。

  全鏈條思維培育,靖州林下經濟“多點開花”。林下產業(yè)聯(lián)結帶動群眾8萬余人,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。

  貫堡渡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,山川披綠,紅花點綴,勞模文化長廊、中藥材文化長廊、登高觀景臺、休閑亭子等,與周邊田園風景相映成趣,吸引游客打卡。

  “集田園風光、休閑娛樂、觀光旅游、體驗農業(yè)為一體的林游模式,備受游客青睞!本钢菝缱宥弊遄灾慰h林業(yè)局副局長明文兵說,去年,該縣接待森林旅游游客180萬人次,占全縣旅游人次的80%以上。

【編輯:張翀】
本網站所刊載信息,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。 刊用本網站稿件,務經書面授權。
未經授權禁止轉載、摘編、復制及建立鏡像,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
[網上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(0106168)] [京ICP證040655號][京公網安備:110102003042] [京ICP備05004340號-1]